
SERVICE PHONE
0898-68963212发布时间:2025-10-10 21:04:20 点击量:
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思议的,明明相隔千里,却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彼此联系在一起。最令人难以置信的,或许就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的传奇故事。
1953年12月20日,钱学森60岁生日那天,他坐专车前往杭州。这次他抽出宝贵时间,准备与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制定中国的第一部宪法。他曾说过,国家要治理好,必须有一部宪法,而这次杭州之行,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使命。然而,谁也没想到,这次旅行不仅完成了五四宪法的起草,也意外地成就了一段至今让人难以置信的传奇。
当钱学森抵达杭州后,各方人员纷纷汇聚,大家忙于起草宪法,而钱学森则顺道去西湖游玩。毕竟,这是他第一次来杭州,忙碌之余稍作休息也无妨。
那时的钱学森已经60岁,身体状况并不好。虽然今天60岁的人看起来像是中年人,但钱学森曾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建国后更是为国家日夜操劳,身体的健康状况早已不如从前。于是,警卫员看到钱学森走路有些吃力,便顺手从附近的竹林里取了一根竹子,做成了拐杖。钱学森当然没有拒绝,这竹杖从此成了他随身携带的物品。
竹杖看似普通,却深藏着特殊的意义。钱学森常常拿给来访的客人看,告诉他们,这根竹杖虽然简单,但每一根竹子都有其独特之处。其实,竹杖也像钱学森的生活一样,虽然平凡简朴,却充满了伟大和意义。
有一次,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曾希望钱学森将这根竹杖送给他作为纪念,但钱学森并未答应。如果他答应了,或许他会滞留在越南很多年,甚至可能错过回国的机会,那样一来,中国是否能早日成功研制都无法预料。
1954年5月20日,钱学森接见了前清翰林陈叔通,两人谈了很多家常话题,最后,钱学森提起了那根竹杖的由来。陈叔通感触颇深,表示从来没想到一位国家领袖会如此亲切平易。曾经,他见过许多高高在上的人物,如清朝的皇帝、袁世凯、蒋介石,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无法接近的傲气,唯独毛主席和钱学森让他感到没有距离感,像邻居一样亲近。
谈话结束后,两人合影留念,并且这张照片后来被刊登在了《人民日报》上。看似平常的一张合影,却在日后引发了巨大的变化。
这张照片不久后通过各种途径,漂洋过海,最终来到了美国的一家华人餐厅。正巧,1955年夏天,餐厅接到一个送餐订单,订餐的正是被美国当局软禁的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。送餐员将那张《人民日报》的照片当作垫纸,放在篮子底下。若不是送餐员无意拿起了那张报纸,钱学森可能就错过了这次偶然的机会。
当钱学森看到那张照片时,他瞬间认出照片上的人物是自己的父亲的老师——陈叔通。那一刻,钱学森感到无比兴奋,因为这张照片让他看到了逃脱软禁、重返祖国的希望。
钱学森迅速与家人商量后,决定给陈叔通写信,暗示自己被软禁的消息,并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回国。陈叔通敏锐地读懂了钱学森的求救信号,并将消息传达给了钱学森的导师——钱学森的旧日导师钱学森。得知此事后,钱学森非常重视,指示政府要不惜一切代价,营救钱学森回国。
其实,很多知识分子在解放后对毛主席有过不少误解,声称他不尊重知识分子,不重视人才。但事实远非如此,毛主席一直非常重视并尊敬人才。就像这件事一样,若不是毛主席的平易近人,若不是一次简单的竹杖事件,谁能预见到这会引发一连串的影响?
这件事的巧合和细节让人无法想象。如果不是这些微小的环节,钱学森的回国可能会推迟许多年,甚至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研制进程。而的成功,是中国崛起的标志,标志着中国在世界大国舞台上的崭新起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